“东瓦窑”——新型农贸市场的“领跑者”
在内蒙古首府地区,提起“东瓦窑”这三个字,几乎是妇孺皆知。这就是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大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的“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该市场始建于1986年,属东瓦窑村委会创建的村办集体企业。当时赛罕区的蔬菜产销已开始由“部分管、部分放”过渡到完全放开,由市场来调节产销。东瓦窑批发市场在销售上采取以销促产,产销同步,建立市场,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立足本地,占领周边,销往全国的市场运作体系。在赛罕区这个以农区为主的新型城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其特有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东瓦窑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8月份已发展到占地9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营业用房13000平方米,市场道路及场地全部硬化,拥有职工150人,和一支年青有为的领导班子,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健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为区内外广大农牧民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繁荣了首府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市场拥有多功能封闭交易厅4个,营业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多功能综合大楼一座,营业面积达7000平方米;共有粮油、副食批发店368家,固定摊位256个,临时摊位243个,从业人员3218人,日均人员流量3万人次,车辆出入近万辆,市场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3.6亿公斤交易量,3.8亿元交易额,发展到2007年的7.9亿公斤交易量和7.9亿元的交易额,均实现了翻番。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总资产从2001年的3741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5524万元,8年间共上缴税金1811.7万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业务范围和辐射能力已扩大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山东、宁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和大、中城市以及呼市周边十几个旗、县、区,同时市场为全国各地广大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并使呼市地区农民的80%以上的农畜产品通过该市场向全国各地销售。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东瓦窑批发市场先后获得市级“先进乡镇企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先进乡镇企业”、国家农业部“积极参加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市场信息联网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被农业部列为“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
东瓦窑批发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区内市场走向国内市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个“新”字。
一是模式创“新”决策有方。一个完善、健全、有生命力的市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取决于领导者、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和远见卓识。东瓦窑批发市场在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经职工民主推荐和村委会决策,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市场领导班子学习内蒙古伊利集团和内蒙古金河集团的先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打破旧有的、呆板的市场管理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和发挥首府中心城市的优势,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呼和浩特市农业的外向度和农副产品流通水平,以市场化带动全市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而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的步伐。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采取走“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的路子统一布局,发展种、养、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实践证明,这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要求全体职工内练功夫、外树形象、实行公平竞争,将任务层层分解到部门、个人、使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运用“品牌、环境招商”来更新市场血液。二十多年的风雨考验中走过来的“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东瓦窑”的牌子已然家喻户晓,尤其近几年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品牌。该市场牢牢抓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契机,进一步确立经营规模意识,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经营项目,深挖经营潜力,在确保市场商铺满负荷运行,扩大经济总量,提升运行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东瓦窑”这一全新的市场无形资产的能量,把“品牌招商、环境招商”作为活跃市场的新途经,在发展中不断地给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产业招商”是市场招商的主攻方向,综合实施“委托招商、节会招商、登门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形式,已先后引进了“内蒙古瑞天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仙农食用菌有限公司”、“宁夏黄河米业有限公司”、“西安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和福建海鲜产品等区内外企业,大大丰富了市场,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实施环境招商战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在农业部的大力扶持下,建设了多功能封闭交易厅等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和菜农的需求,还增加了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率。
三是严把质量关、用新观念创建“绿色家园”。东瓦窑批发市场确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思想,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严把市场准入关。充分利用国家农业部为市场配备“农药残留监测仪”,及时安排专门机构专管人员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进行定点、定时检测,发现农药超标的入市蔬菜,市场专管人员及时通知经营者和基地菜农,要求菜农严格使用农药,实行基地自我控制。如检测仍不合格,市场实行不准入制度。从田间地头到菜蔬上市,全程加强农产品检测、索证、登记、巡查、处置等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三放心”工程落到实处,真正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粮”。目前,市场所经营的各种农副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市场经营者通过市场组织的专项宣传和培训,经营观念进一步创新,树立了不合格蔬菜,农副产品坚决不进货、不经营。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赞许。东瓦窑批发市场在改善硬件设施和软实力建设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进一步提升市场档次,把市场打造成为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家园”。
四是运用新思维扩大销售网络。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对全国各地农副产品信息的采集来调节市场,这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过去几年,东瓦窑批发市场由于信息不灵、信息滞后,造成菜农盲目种植,好多土豆、萝卜、瓜果、蔬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从外地拉运的蔬菜品种单一,数量不多,长期积压变质,货主怨声载道,市场萧条冷落。市场针对这一现象,经过调研和实地走访,及时建立了信息中心,搞批发的货主从信息中心就可以掌握本地与外地销售行情,每次拉运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市场兴旺、货主高兴、消费者满意。通过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全国百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掌握全国各地农副产品的信息尤为重要,在扩大传统意义经营网络的同时,市场创新思路,进行计算机网络经营,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扩大经营战略。
实践证明,赛罕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区域特征和以“东瓦窑”品牌为特色的规划和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市场健康发展。“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自治区农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发挥着良好的辐射、调节、带动的功能。在农产品的流通、对外招商引资和开放程度上都领先一步。
近年来,赛罕区着力于农贸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市场解决农民就业的实际问题以及向区外扩展的宏远目标。目前该区已拥有“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惠东农贸批发市场”和“双树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其中“惠东农贸批发市场”辐射周边村镇,东把栅村、什兰岱村、大厂库伦村、合林村的蔬菜批发大部分都集中到这里,经过几年运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如今市场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综合类商贸城,占地180余亩,建有2000吨的冷库、500吨的速冻仓库各一座,市场内蔬菜、瓜果、肉类、水产、百货家电、服装鞋帽、家具、餐饮应有尽有;“双树农产品批发市场”筹建于2006年6月份,占地100余亩,目前已初具规模,出租率达70%以上。彻底解决了双树村因城中村改造,145户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问题。在市场里保证了每户解决一个就业岗位。市场在着力做大做强自身批发、物流业务的同时,还利用市场空间大的优势为“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了部分蔬菜、农副产品的存储。2007年市场收入达369万元。据市场王经理介绍,市场今年将筹建冷库,以此解决农贸产品的长时间保鲜、冷藏问题。下一步还将结合市场周边东苑小区、新希望家园等居民小区进一步入住,积极开展零售业务,把市场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农贸产品集散地、零售场所之一。另外,赛罕区政府针对本区蔬菜生产地逐步外延的实际情况,拓宽农民蔬菜销售渠道,在巧报镇保全庄村还在建设一座占地550亩的蔬菜集贸市场,目前“保全庄蔬菜集贸市场”正在加紧建设中。
赛罕区以东瓦窑批发市场为窗口,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宗旨,实施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逐年加快农贸批发市场的形象建设,积极开拓经营,打造品牌、以质量和信誉来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并有效地为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收新途经,在自治区的农贸市场队伍中堪称“领跑者”。(
|